fbpx
TechTeller (科技說) TechTeller (科技說)
  • 首頁
  • 開箱評測
    • 藍牙耳機
    • 電腦相關
    • 手機
  • 知識科普
    • 數碼周邊
  • 趨勢分析
  • 電腦筆電
    • 桌機
    • 筆電
  • 電商互聯
    • SEO教程
    • 網店經營
  • 關於我們
首頁 › 互聯電商 › 羅振宇(羅胖)2016跨年演講精華-轉載

羅振宇(羅胖)2016跨年演講精華-轉載

Henry
4 1 月, 2017互聯電商
4,693 0 0
內容目錄 隱藏
1) 羅胖2016跨年演講(完整版)
2) 1、時間戰場
2.1) 首先。時間會成為商業的終極戰場。
2.2) 第二、消費者花的不僅僅是錢,他們為每一次消費支付時間。
2.3) 第三、商機從空間轉向時間。
3) 2、服務升級
4) 3、智能革命
4.1) 第一、人工智能不是在復制人類,它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存在。
4.2) 第二、人工智能不會提高玩家參與的門檻,是降低了參與門檻。
4.3) 第三、人工智能不僅是人的延伸,它是人的替代。
5) 4、認知迭代
6) 5、後真相
7) 這5隻黑天鵝,將深刻影響你的2017

羅胖2016跨年演講(完整版)

新的一年到來了,大陸知名播客羅胖的預言你錯過了嗎?照過來!

2017-01-01 華章經濟金融 (轉載)

2016年充滿了神轉折。所謂三大黑天鵝事件分別是:

AlphaGo狂胜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


英國脫歐;


特朗普贏得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


這就是2016。


全世界好多事都只看到掉下來一隻靴子。另一隻靴子什麼樣、掉不掉、什麼時候掉、怎麼掉?現在一概不知道。

很多人今年會因為環境的不確定,而感到茫然失措。但是創業者不會。

我們定義的創業者,不僅僅是指那些擁有一家公司的人,只要他是試圖通過提升自己的認知,和更多的人達成協作,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他在我們的眼裡,就是一個創業者。


創業者的世界很獨特。他們不會去感受那些縹緲的好和壞。遠方的消息好也罷,壞也罷,我們仍然身處具體的處境中,只有具體的問題和具體的方法屬於自己。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




因此,以下趨勢與變化,是你作為創業者,在2017年不應忽視的“具體的處境”。

1、時間戰場












16年,我提出了一個概念——國民總時間,GDT(Gross Domestic Time)。在我們可見的未來,時間是絕對剛性約束的資源。一分一秒也多不出來。


三年來,人均每週上網時長變化趨於平緩,穩定在每週26.5小時。算到極限,有10億網民,每天花5個小時。互聯網可以開采的國民總時間,大概為18250億小時。


這將帶來商業上的巨變。

首先。時間會成為商業的終極戰場。


再也沒有什麼行業邊界了,每個消費升級的行業都在爭奪時間。電影、視頻、遊戲、休閒、度假、直播,在時間維度上,它們都是競爭對手。


時間戰場,變成了特別重要的一隻黑天鵝。

也就是微信的張小龍敢說,微信有一個基本價值觀,一個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的。



其他的創業者哪裡能這麼傲嬌。你生意再大,拿不到用戶的時間,你的未來就岌岌可危。

這就是為什麼馬雲從從旺信、來往,到現在的釘釘,一直放不下社交情結,2017年,阿里系,甭管是支付寶還是釘釘,一定有一輪像樣的社交進攻。


第二、消費者花的不僅僅是錢,他們為每一次消費支付時間。


2016年初,中國電影屏幕是3萬塊;到年底飆升到4萬塊。但整個電影票房從去年的440億僅僅只漲到了今年的450億。


除了行業補貼停止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電影是一個要支付時間的消費品。貓眼的老闆鄭志昊說,看電影,不是碎片時間的支付,是整塊時間。做決定的難度越來越大,時間風險也越來越高。


所有的行業都必須警覺,不是你不努力,也不是你的行業沒價值,也不是你的價格不夠低,而是你索取了過多的用戶時間,大家付不起了。


第三、商機從空間轉向時間。


這一輪消費升級提供的不是炫耀品,而是體驗品。


不是優化消費者在空間裡的比較優勢,而是優化消費者在時間裡的自我感受。同樣是茶,他們不再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付錢,他會為了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而付錢。


所有的體驗,本質上都是時間現象。消費升級,人們不見得再會去買昂貴的奢侈品。


未來有兩種生意的價值變得越來越大。一種是幫助用戶省時間。那省下時間幹什麼?這就是第二項生意——幫助用戶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




2、服務升級


時間是新的戰場,也是新的貨幣。


在這個處境裡,商業有兩個獲得用戶的辦法:







今日頭條每個月為1.5億用戶提供服務,每天有7000萬人上癮一般花76分鐘在上面看新聞。

有一次,我和今日頭條的張一鳴在一起開會。我私下跟他交頭接耳。我說,用戶要什麼,你就給什麼,甚至他們沒說出來你就猜到了。這叫母愛算法。在中國這個市場,沒人比你做得更好了。但是好在這個市場上還有一種父愛算法的需求。將來也會誕生很多偉大的公司。


這就是我講的服務:給人們他還不知道的好東西。


互聯網讓所有的產業都必然向服務業演進。


圍繞這個服務進行的消費升級,也是我預判的下一個階段的消費類創業機會:

讓用戶在自己的知識盲區裡能“放心”。有一次我約朋友吃飯,讓和菜頭給建議。他說了很簡單的幾句話:1,某潮汕牛肉火鍋2,我吃過十家,這家最好。3,嚴格按照商家提供的時間涮肉,說四秒絕對不要五秒。4,調料只許用醬油加點辣椒圈,絕對禁止用麻醬。完了。愛死他了。我願意為這樣的粗暴態度付費。

所有這樣的服務,背後的精神就是七個字:你不用懂。聽我的。


這樣的服務升級,是2017年市場上的第二隻黑天鵝。


這波機會的本質,是靠父愛算法告訴用戶,放下你手裡的爛東西,我告訴你一個好東西,跟我來。這正是這波服務業機會最有意思的地方。

有人問過我,如果你有很多很多錢,你會做什麼?

我說,我每天吃飽喝足,找一個團隊,每天替我去世界上蒐集最好的老師,用最有趣的方式,給我講最好的課程。每天中午,我睡醒午覺之後,一個葛優躺,坐在那裡,讓他們講給我聽。每天講一個話題,破我心中的一個迷霧。如果我家房子夠大,我會在身邊再放幾把椅子,請朋友來聽。如果可能的話,也可以賣票。

有一次,我把這個夢想講給我們公司的CEO脫不花聽。她說,這不就是我們現在做的“得到App”嗎?

我從2016年上半年就開始四處鼓吹內容付費,年中就開始推出得到App裡的訂閱產品,正是在內容領域實踐上述思路。

我知道,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機會。

真正的機會不在於付費還是免費,而在於你是不是在提供服務。


知識過去不是服務,它只有一系列的產品。出版業在賣書,傳媒業關注拿到了多少注意力,最像服務業的教育業也不過是一種對用戶的管束機制。

所以,如果有人能提供高品質的、可持續的、專業化的知識服務,這就是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創業跑道。

得到App的靈感其實來自O2O。在前兩年的O2O創業泡沫裡,我們看到了一個神奇的景觀:每個人被互聯網賦能成為一個君王。


滴滴是他的御馬監,美團餓了麼是御膳房。他為什麼不能有個翰林院呢?


這就是得到App:我們請全國各個領域最有學問的老先生、姿態謙恭的服務你。你付了費,就是君王。

3、智能革命


智能革命這個話題,比臉還大,比腎都虛。但又不得不提。

有一些我們不熟悉的東西正在崛起。過去,我們對所有人造的東西都會說,聽我的;而這一次,我們只用說,你看著辦。

智能革命來得又快又急,2016年,不管是谷歌、蘋果、亞馬遜、Facebook、微軟、還是中國的BAT,不管原來的主營業務是什麼,大家都把重兵壓在了人工智能上。


在近些年的商業進程中,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口徑一致的判斷。幾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人工智能是未來,是下一個主戰場。就像LinkedIn創始人里德·霍夫曼說的:人工智能,技術方向尚不明朗,但所有大公司都已重兵進入。

還用說嗎。智能革命,2017年的第三隻黑天鵝。


人工智能火到這種程度,我作為文科生也只好去四處請教我能找到的人工智能專家。學了一圈之後,我漸漸知道了普通人對人工智能的一些誤解。

簡單澄清三點:

第一、人工智能不是在復制人類,它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存在。


機器和人類的最大區別是什麼是機器不會疲倦。你在打遊戲的時候,他在學習,你在休息的時候他還在學習。


這導致機器思維和人類思維的一個重大區別。


人因為能力有限,思維方式是盡量簡化。所以我們有那個重要的奧卡姆剃刀原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這樣可以更方便地理解和傳遞知識。但是機器的能力足夠強,它不需要把世界簡化了之後再去理解。人工智能其實是讓世界恢復了原本的複雜性。


於是,運用機器思維的亞馬遜公司,它擁有3億用戶,就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大數據,運算出三億個結果,給每個人展示一家獨特的店。

在人工智能邏輯裡,它不關心人類對一件事情的定義,但是它可以輸出你要的答案。只要有大量的數據,它就能用跟人完全不同的思路,達到同樣的結果。


第二、人工智能不會提高玩家參與的門檻,是降低了參與門檻。


以前各個領域的人工智能,比如搞聲音識別的和搞視覺識別的、搞自動駕駛的,是完全不同的行當。但是,因為人工智能的算法底層被打通了。各個應用場景中的人工智能,在算法上越來越像。真正最重要的戰場轉換到大數據上了。


誰的數據更多,更精準,誰的技術怪獸就會被餵養得更強。

過去我們以為,人工智能這一波機會是大公司獨享的機會。但是現在看起來,那些頂尖的算法工程師會出來創業,會進入新興公司和新興市場;那些計算能力,已經在通過雲技術變得人人可用;那些數據,本來就不是大公司的。

而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機會相當大:首先,全世界43%的人工智能論文都是中國人寫的;其次,我們每年能畢業上百萬的工程師,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像我們中國人一樣樂於向互聯網貢獻數據,通過各種買買買、賣賣賣。


假設人工智能醫生真的是靠大數據和海量的病例才餵養得出來,那麼,未來最牛的人工智能醫生還能出現在哪個國家呢?

第三、人工智能不僅是人的延伸,它是人的替代。


過去一萬年,人類的總趨勢是,在技術的幫助下,個體變得越來越強大,選擇變得越來越多元。我們面對的世界越來越豐富。

我們的能力確實是被無數倍地放大。但是豐富到這個程度,其實也很尷尬了。因為我們看不過來,所以海量信息並沒有什麼用。

所以,公司們也在發生變化。

Google的邏輯起點本是要給大家更豐富的世界、更強大的能力,但到了今天,這個邏輯倒轉過來了,它傾向於給你的信息越來越少,越來越逼近你實際的需求。你不用親自在信息的海洋裡游泳。


說到這裡,你會發現人工智能這個詞太自大了。


它暗示一個意思是,這是我們研發製造並由我們自己控制的工具,錯了,它不僅是人的延伸,更是人的替代。它是獨立於人之外的另外一個智能物種。

它和人之間的關係,不是主人和工具之間的關係,而更像是心理學界經常用的那個比方:大象和他的騎像人。


人工智能是那頭大象,它按照自己的算法在行走,騎在大像上的人,偶爾可以施加影響,但是已經說不清誰在主導誰。所以,人工智能不是讓我們多了一項工具,而是讓我們多了一個跨物種合作的可能。

過去,不管技術多強大,我們都是活在人和人的關係中;而未來,我們在很多場景下,會活在人和機器的關係中。


大量的人被替代,大量的人際關係被解體。每個人原先的生存基礎都在動搖。

未來社會什麼樣?這就極其考驗我們這代人的想像力。《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又了一本新書叫《未來簡史》,就在回答這個問題。


這會是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書。


這本書裡說,未來可能出現一種沒用的人。如果人工智能足夠強大,願意毫無怨言地被剝削、被奴役,那有的人類可能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了。

近在眼前的是一系列職業的消失。有了人工智能,司機、文秘、公務員、醫生、律師、廚師,這些職業都會受到威脅。




也許只要5到20年,在我們還沒有退休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極其陌生。這次沖擊來得又快又大。過往的人類歷史證明,進步是好的,更好的是緩慢的進步。


但這一次,好消息是,我們在進步,壞消息是,我們在飛快的進步。


那怎麼辦?我們這一代人最有效的生存策略也許是,像王爍說的那樣,做智識的游牧民族。看見哪裡的青草更肥美,我就轉場到哪裡。


4、認知迭代


2016年,有一種氣氛在瀰漫,叫事情正在起變化:國家版本的“新常態”、王興版本的“下半場”、李彥宏版本的“下一幕”,還有馬雲版本的“五新一平”… …面對一個全新的龐然大物,大家都找不到合適的詞來描述它。

但是有一件事可以確定,那就是我們的認知必須迭代了。

拿網紅來舉例。真格基金的徐小平老師給網紅下了一個定義:網紅,就是自我賦權的權威。


他們不需要權威機構給頒獎、發證、授權、升職,就可以有自己的協作體系。回憶專用小馬甲、delicious大金、PDD嬌妹、張大奕……你都談不上喜不喜歡,大多數你是壓根就不知道。


這個世界正在飛速逃離你的理解範圍。

互聯網剛起來的時候,我們形成了一個錯誤的認知——世界會是平的。我們以為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交流工具,它會把整個社會像一碗雞蛋一樣,慢慢的越攪越勻,大家會共享信息、價值觀、觀念和認知。

但是十幾年過去,我們發現,世界是碎的。


互聯網正在造就大量的人間隔膜。人和人互不理解、互不認同、甚至互不知道。世界越來越破碎,而那些治愈破碎的力量就會變得越來越值錢。這個力量我們稱之為共同的認知。


地分南北,人有老幼,各自奔走,想法不同,但是人人都認得范冰冰。她不值錢,誰值錢?貓眼老闆鄭志昊說:現在的投資,大媽買黃金,土豪買資產,一流投資家買IP。


IP是什麼?你以為是虛頭巴腦的知識產權嗎?它就是越來越稀缺的共同認知。


越來越稀缺的東西,就越來越值錢。這背後的邏輯和過去幾十年的房地產業一模一樣。


你可能會說,做其他產業的人豈不是很悲催?我們掙的錢,豈不是都交了“認知稅”?

認知稅,成了2017的第四隻黑天鵝。




不一定。你也可以自己來搶占認知。搶認知變成下一個戰場。誰能提出新認知,誰就佔領未來。

現在,你有兩個選擇:交越來越貴的“認知稅”,或者打越來越殘酷的“認知戰”。



阿里從2009年開始做“光棍節”,一直演化到今年的“雙十一”。從當年的5000萬營業額,做到今年的1207億。


馬雲是生生地在全體中國人的腦子裡,插進了一個認知。你說這是一個得逞的詭計,我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商業創造。

認知這個戰場還有一個很殘酷的邏輯:一旦被佔領,再難有他人的立足之地。


站在劉強東的角度,你就能理解,這有多尷尬了。京東每年都要成立打貓辦,跟阿里爭奪雙十一這個認知。請問這個做法是聰明還是傻?


一方面好像顯得傻,因為無論京東多努力,雙十一這個符號以及社會認知都還是屬於阿里。以至於,每次大戰之後,京東都不好意思宣布自己的銷售額成績。這似乎在證明,認知一旦形成,很難被顛覆。但是另外一方面,要依我說,這恰恰是劉強東的精明之處,因為他其實是在打造另外一個認知,我是阿里的唯一對手。





大概是今年七月份的時候,我和脫不花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雖然我們在做電商,但是我們再也不能說自己是在做電商了,只要有阿里京東在,在網上買東西這個認知,會漸漸地收斂到他們兩家的旗下。這是一個緩慢、堅定、很難逆轉的趨勢。

雖然我們是一家小公司,畢竟天那麼大,我們也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認知。可以稍稍得意地說一句,我們這家小公司在這方面做出了一個有趣的示範。


就拿我們今天的跨年演講來說,去年起步,今年成長,從一開始就宣布要做20年。這就是無中生有地創造一個認知,一旦佔領,再無敵手。這不是說別人不能做,或者做得沒我們好,而是,在跨年演講這個認知上,它會面臨我們這個很難擊穿的天花板。

認知這件事,還有一個奇妙的特性。它是種子,只要你澆灌,它就生長。它是時間的朋友,時間越久,價值就越大。它是免費的,你澆灌它的方式,決定了它長成的樣子。


5、後真相


後真相(post-truth)的意思,不是沒有真相,而是對這個世界來說,情緒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事實。


後真相時代的來臨,最核心的變化是人們越來越不關心真相,而只關心立場、態度和情緒。


過去謠言氾濫,是因為信息太少了。而後真相時代,是因為真相太貴了。


相聲演員郭德綱和他的徒弟曹雲金互撕,


電影導演馮小剛和萬達院線的“太子”王思聰互撕,


你關心真相是什麼嗎?

過去,我們總說真理越辯越明,基於事實的論戰,總歸有對有錯。但大家看到的事實不同,認知的層級不同,是非對錯很難論定。


過去,我們用認知去抵達事實;現在,不管是事實還是認知都成了表達自我的工具。

這個變化不是一件小事,它是一個全人類文明的轉折點。它帶來的結果,不僅是事實模糊了,紛爭增多了這麼簡單。它其實在搖晃我們文明的一塊基石。

它帶來的真正危機是共同體危機。我們2017的第五隻黑天鵝。


文明的進程不只是財富的膨脹和個人的自由,其實還有一根堅定而強韌的線索,就是建立共同體,換句話說,就是怎樣定義“我們”。


知道我們是誰,協作才能展開,財富才能積累,安全才能獲得,尊嚴才能建構。

後真相時代正在不斷地削弱我們的共同體意識,而這正是我們的文明之錨。

過去,建立共同體或者定義我們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除了國家這個共同體之外,

血緣、地域、階層、單位……這些共同體構建依據都在發生不同程度的弱化。


那麼認知會成為構建共同體的依據嗎?不會,因為它太脆弱,因為每個人的認知成長都不同步。

但創業者們之間的共同體,在這個時代卻凸顯了出來。


只要你正在試圖通過提升自我的認知,試圖構建全新的合作,試圖探索不同的可能,你就是創業者。

不管你是為公司還是為自己,也不論你是自由職業者還是打工仔,這是我們共同擁有的身份——時代的探險家,人類文明新邊疆的開拓者。


在所有時代的探險者群體中,都會自然形成守望相助、無私分享的倫理。因為內心太孤獨,風險太難測,多一分信息,就多一分勝算;少一次協作,就少一次生機。暫時的成敗,什麼都不算。一生的對手,也都值得尊敬。

這是創業者會成為一個共同體的根本原因。

我們這一代創業者和其他共同體有很多地方不一樣,這也往往是外界誤解我們的地方:

我們是永遠的犯錯者。


在創業者的世界裡,永遠沒有正確這個詞,因為我們每時每刻都知道,有比我們當前做法更高明的策略。


我們是永遠的逃亡者。


以前認為掙錢最重要,後面發現增長比掙錢重要;當你以為增長最重要的時候,後面發現增長的速度才是最重要的;當你在追求增長速度的時候,你又會發現超過市場預期的增長速度才重要。創業的本質是要增長,要預期中的增長,要超過預期的增長。


無論你跑在哪裡,跑得多快,後面都有一條狗,在窮追不捨。這哪裡是在創業,這分明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逃亡。


我們是永遠的挫敗者


任何其他行業的人,一生只需做出一個高峰即可名流青史。他們的價值都是用最高點來衡量,而創業者的價值是按結局來衡量。

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惠普、雅虎……人們記住的不是這些偉大的公司最輝煌的時刻,而是終局時他們落魄的樣子。商學院的教授會毫不遲疑地更改自己的教案,把一個成功的典範,改成一個慘痛的教訓。


任何一個創業者,只要你在卸任或者死去的那一刻,你的事業不處於上升期,你就是一個挫敗者。

作為創業者,我們有著別人無法理解的獨特宿命,我們創業者是一個共同體。

所謂共同體,未必真能幫到彼此,但是我們應該有能力感受這個共同體裡其他成員的苦樂和悲歡。這不是一個責任,這是一個能力。

既然我們的終極宿命是錯誤,是逃亡,是挫敗,我們還應該承受共同體其他人對錯誤的指責,對逃亡的加碼,對挫敗的嘲笑嗎?

舉個例子,2016年9月,關於黃太吉大面積關閉店面的報導鋪天蓋地。在這些報導中,我們可以聞到一種濃烈的幸災樂禍的氣味,一時間,我也看到很多創業者的轉發文字。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果然不出我所料。


9月21日,黃太吉創始人赫暢發文章問了大家三句話:




赫暢要得多嗎?無非是一個等著他做出努力、克服困難的機會而已。

創業者就是珊瑚蟲,他們是用身體堆出島礁,最後穿出海面。他們每一代人,都在用生命的某一個片段,來推動商業文明的進步。


以成敗論英雄,是他們應當承受的宿命。但是,同樣承擔這種宿命的創業共同體,再這樣做就不厚道了。你用你當下的快感,壘起你自己成長路上的一座座高牆。信口雌黃的批評何其容易,就算你對了又能怎樣?

與其去嘲諷職責,不如仔細欣賞他人為你探的路,感受價值創造瞬間帶給你的驚喜。


你看,這就是創業者共同體。

我們非常鄭重的呼籲,2017年開始,創業者不黑創業者。


以上好像都在訴苦,但是創業者也有一筆其他人沒有的財富。

人生的各種活法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在自己的活法裡是不是步步登高,決定了一個人的成色。作為創業者,我們擁有了一根看得見的進度條,反映我們的內心成長、認知升級。所有人都看得見,你爬了多高,走了多遠。

對一個創業者來說,你讀了多少書,上了多少學,開了多少會,承受了下屬的多少委屈,你的進度條不會騙你。


自由市場經濟演化至今,終於可以賜予這一代創業者一個巨大的福祉——可以用數字標定一個人人生的高度。

2016年,每一個創業者都擁有一些可以標記自己的數字。2017年,我們推動它,也就是推動自己向上成長。

正如莎士比亞在《暴風雨》裡寫到:“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這5隻黑天鵝,將深刻影響你的2017


1、國民總時間(GDT,Gross Domestic Time)在可見的未來成為不可再生的剛性約束資源。再也沒有什麼行業邊界了,每個消費升級的行業都在爭奪時間。電影、視頻、遊戲、休閒、度假、直播,在時間維度上,它們都是競爭對手。

大公司爭奪的其實是時間。用戶是在支付時間。新的創業機會也是時間。

時間戰場,變成了特別重要的一隻黑天鵝。

2、對用戶的需求分析,正在從“母愛算法”切換到“父愛算法”。母愛算法是用戶要什麼你就給什麼。但父愛算法才能提供最好的服務:給人們他還不知道的好東西,帶人們去他們還不知道的好地方。

從“你要什麼,我有”,變成“你不用懂,聽我的”。

這樣的服務升級,是2017年市場上的第二隻黑天鵝。

3、人工智能的技術方向尚不明朗,但谷歌、蘋果、亞馬遜、Facebook、微軟、中國的BAT,幾乎所有大公司都已重兵進入。雖然今天仍然無法精准定義人工智能,但我們確知它不是什麼:

人工智能不是在復制人類,它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存在;

人工智能不會提高玩家參與的門檻,是降低了參與門檻;

人工智能不僅是人的延伸,它是人的替代。

還用說嗎。智能革命,2017年的第三隻黑天鵝。

4、世界還是平的嗎?世界是碎的。互聯網正在造就大量的人間隔膜。而世界越破碎,能治愈破碎的力量就會變得越來越值錢。

這個力量我們稱之為共同的認知。IP是什麼,是越來越稀缺的共同認知。誰能提出、搶占新認知,誰就佔領未來。作為創業者的你,是選擇交越來越貴的“認知稅”,還是來打越來越殘酷的“認知戰”?

認知稅,2017的第四隻黑天鵝。

5、我們徹底進入了後真相(post-truth)時代。對這個世界來說,情緒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事實。過去,我們總說真理越辯越明,基於事實的論戰,總歸有對有錯。但大家看到的事實不同,認知的層級不同,是非對錯很難論定。

人們越來越不關心真相,而只關心立場、態度和情緒。這個變化在搖晃文明的基石。

它帶來的真正危機是共同體危機,第五隻黑天鵝。

跟2016年那些“已知的未知”不同,這五個2017的重要變數,是“未知的未知”。你必須持續學習,才有可能在接下來一年乃至更長時間裡,把握生命與創業的主動權。

一、“偉大是一直長,長出來的。”教給我第一件事的這個男孩叫李翔。

他的《李翔商業內參》半年8萬訂戶,成為今年內容創業者的一個奇蹟。私下開玩笑我們都說,他是全中國創業者湊份子僱的一秘書。

這個秘書提醒我一件事,我們這代人有可能活得很長。如果你關心醫療產業的進展,你會知道,癌症治療、基因治療、靶向治療正在突飛猛進。在座的各位活到100歲,甚至更多是一件大概率的事兒。

這給人類社會帶來兩個難題:

第一,一幫老頭老太太霸占了核心地帶的房產,不肯騰籠換鳥,如果不給社會創造價值,怎麼對得起自己佔據的資產。

第二,我們這代人承受著一個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困境,就是退休生活也許比上班生活還要長。我們肯定不甘心死在60歲,但是要等到100歲才埋葬。怎麼辦?

李翔跟我講了一個人的故事,他叫喬治·凱南,美國政治史上的傳奇人物。


1946年,他從美國駐蘇聯大使館發回一封長電報,為美國策劃了此後幾十年的和蘇聯對抗的方式,並準確預言了,這場對抗結束的方式。

一個人的眼光,穿越了50年的光陰。但這還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他不僅猜到了開頭,還居然親眼看到了結局。

他活了101歲,2005年才去世。

有作者為他寫了一本傳記,為了不讓活著的人難堪,為了能夠痛快地說實話,他們約定,這書死後才能出版。但是萬萬沒想到,等書裡的人全死了,喬治·凱南還活著。


喬治·凱南抱歉地說,不好意思,我活得太久了。

活了這麼久,那他的晚年是怎麼過的呢?

寫了20多本書,經常創作散文,精通俄語和德語,八十幾歲還騎自行車轉悠,還去挪威開遊艇,到90歲還寫出了一本暢銷書。

中國人是最崇尚長壽的民族,但是有很多人相信一個特別不好的東西,叫“偉大是熬出來的”。

但是李翔告訴我,喬治·凱南的故事說明,偉大是一直長,長出來的。


二、“自律,讓自己變得更好,事情自然就會好。”

第二個男孩是吳軍:

他是著名的學富五車的人。他在他的訂閱專欄《矽谷來信》裡,每天給他的用戶寫一封信,從不拖稿,從未間斷,而且篇篇精彩。

但是他給我的震撼不是這個,而是他優秀的自我時間管理能力。

很多人以為,自我時間管理是讓自己變得更忙,時間塞得更滿。但是吳軍不是,除了寫作這個專欄,他還有投資、講學、科研、社會事務,工作量繁重得難以想像。但是,他居然可以去聽歐洲那些重要的音樂節,去參訪全世界的博物館,他還是一個紅酒專家,他去年夏天還專程去阿拉斯加拍攝北極光。


訣竅是什麼呢?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幾年前,為了讓女兒選一所好大學,吳軍陪她走遍了美國所有的著名大學。兩個月下來,同時寫了一本書,叫《大學之路》。而他的女兒後來果然上了麻省理工。

你看,訣竅就是,一個人既有目標,又專注當下;既為利益,又為分享;既活出高度,又不能沒有色彩。


相比之下,我和我身邊的創業者,拿忙當藉口,在苦苦解釋自己的扁平、乏味和不負責任。我們在時間管理上,還有無窮的提升空間。

村上春樹,從1979年他29歲開始,每年寫出一本書。是因為他對自己執行嚴格的寫作紀律。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他戒了煙,天黑不久就上床睡覺,日出時分就起床,沒有夜生活,別人約他在晚上出去玩、做事,全部拒絕。他堅持每天跑步,每年跑馬拉松,就和吃飯、睡覺、做家務、以及寫作一樣,跑步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村上春樹說跑步最讓他受益的一點,就是讓他對自己的身體滿懷尊重。

熟悉羅輯思維的人都知道,我過去幾年一直在講一個詞,叫“死磕”。但是今後,我會加一個詞,叫“自律”,自我的紀律。


看起來都是自虐,但這裡面其實有重大的區別。

吳軍說,死磕,是不管自己怎麼樣,都要把事兒做好;自律,是讓自己變得更好,事情自然就會好

三、“努力的價值,是成為美好的一部分。但前提是,你得知道這些美好的存在。”

第三個男孩是和菜頭。

他的專欄《槽邊往事》在我們這賣得併不好,才2萬訂戶,但這是預料之中的。

就像我剛才說的,他是站在另外一條你沒走過的路上,告訴你那邊的風景。有多少人會對自己不熟悉的風景感興趣呢?

和菜頭花了4個月的功夫,說服我穿上了一個東西,叫窄腿褲。就是我今天穿來的這種褲子。他說這會讓一個胖子,顯得更加挺拔,這是審美。

我說,審美是會審他人的美,不等於把自己變得更美,我都這把年紀,也就這幾分姿色,老婆孩子也都有了,為什麼還要臭美?

和菜頭說,當你穿上一條合適的褲子,你就會想找到一雙合適的皮鞋,然後你就會在意一條漂亮的腰帶,然後你會發現自己還缺點配飾。好奇地發現生活,是一件極有趣的事。

和菜頭說,努力的價值,是成為美好的一部分。但前提是,你得知道這些美好的存在。


聽完和菜頭的這段話,我發現原來自律和有趣是同一件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反面,叫自我懈怠。

為什麼要穿鬆鬆垮垮的運動褲?因為舒服啊,因為不用做任何自我約束啊,因為可以不花時間精力承受痛苦和焦慮讓自己變得更好啊。如果整天西裝筆挺,什麼感覺?得熨,得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飯的速度得像個紳士,不能讓身上沾上油點子。他們不是炫耀的工具,他是你約束自己的工具。

他們不是炫耀的工具,是你約束自己的工具。


所以,不要聽那些人說的,他們穿得邋裡邋遢是追求自由,本質上,他們活得既無趣,又懈怠。

——有趣通往自律,自律通向體面。


那體面又是為了什麼?穿T恤衫和穿正裝禮服去聽一場音樂會,你覺得誰會從音樂中收穫更大的享受?體面不是為了炫耀,體面還是為了做更好的自己。現在我宣布,這是我最後一次穿運動服做跨年演講,我為自己定做的襯衫和西裝正在路上。

四、“一切的根源都是自我。”

再說一個男孩教給我的事兒。

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是我們目前賣得最好的訂閱產品。但是我想,這裡面有一個誤解,如果你以為這是一個教你怎樣發財的產品,那就上當了;它只是在教你,如何讓自己更值錢,而讓自己更有錢。

李笑來給我描述過一個場景。這個社會當中已經出現了這樣一群人,他們很有錢,但是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他們有錢到可以打遊戲,每天花幾萬塊錢買裝備,但是他們仍然痴迷於買假貨和水貨;他們吃喝不愁,但是沒有任何能力去結交一個新朋友;他們玩命地在異性身上花錢,但是經營不好一個有愛的家庭。

李笑來說:“去年年終的時候,我曾經陪一個朋友去看二手房,很貴很貴的那種,一套房至少2000萬。那天我看了六套房,也因為這個機緣,看到了未經修飾的六個富人家庭的日常生活。無一例外,他們過得臟、亂、差,他們的家具、陳設毫無審美、面目猙獰、粗鄙。上午睡到10點,女主人可以蓬頭垢面地在家裡接待陌生人。”

那天對我的刺激極大,我不是看不起他們。而是我突然意識到一個道理:

我們這一代人,都有一個默認的假設,只有我擁有更多的資源,包括錢、地位、關係,我就可以過好這一生;但是,那一天我猛然發現,那些似乎什麼都有的人,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那一天,我趴著欄杆在往下看他們,何嘗沒有人趴著欄杆在往下看我。一個並不缺錢的人,到40多歲才穿上窄腿褲,定制的西裝還在路上,有什麼資格自鳴得意。

在未來,當技術造就了繁榮,匱乏成為歷史的時候,真正劃分階層的是什麼?

不是任何的外在資源,就是你如何激發對生活的興趣,如何通過自律達成體面。不關外界什麼事兒,一切的根源都是自我。”

所以,在過去的2016年,我自己身上發生了很多事,但是說到底,最痛的領悟還是下面這句話——

所謂更牛,就是換個罪受。




Youtube完整影片轉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jSkSSzivWQ&t=765s
時間的朋友 羅振宇 羅胖 邏輯思維
0
評論 (0)
再想想
熱門文章
20款好音質真無線藍芽耳機推薦懶人包!|2022年最新
11 1 月, 2022
iPhone PD快充行動電源挑選方式!2021年最新8款行動電源推薦
13 12 月, 2021
Android系統相容性最高的智慧手錶|TicWatch Pro 3 Ultra 智慧手錶開箱
2 3 月, 2022
2022 5款筋膜槍推薦|筋膜按摩槍選購指南一次看懂!
22 1 月, 2022
猜你喜歡
Fidelio傳奇首作,飛利浦旗艦真無線藍牙耳機|Philips Fidelio T1
12 5 月, 2022
【電子書閱讀器選購指南】2022年 電子書閱讀器推薦、各品牌閱讀器比較
26 4 月, 2022
2022電競品牌推薦|ROCCAT 冰豹德國血統精準工藝
14 4 月, 2022
超特殊積木造型!|IDMIX POWER STATION P65 Pro 5合1多功能桌面無線充電器開箱推薦
31 3 月, 2022

WitsPer智選家雙11狂歡節火熱開跑!熱銷藍牙耳機1折、全館免運中

關於我們

TechTeller(科技說) 將致力成為兩岸三地華人最權威的科技網路媒體,攜帶著團隊核心成員的技術與內容運營能力、SEO能力。與對世界各地媒體、在地化搜尋引擎排名優化的掌握,將內容觸達至全球不同的聽眾,使得台灣蘊含的科技內容能量,發揚光大到全世界!

分類導覽
互聯電商 數位行銷 知識科普 趨勢分析 開箱評測 電腦 精選專題
友情連結
字媒體 網站地圖 關於我們
Copyright © 2020-2022 TechTeller (科技說). Designed by nicetheme.
  • 首頁
  • 開箱評測
    • 藍牙耳機
    • 電腦相關
    • 手機
  • 知識科普
    • 數碼周邊
  • 趨勢分析
  • 電腦筆電
    • 桌機
    • 筆電
  • 電商互聯
    • SEO教程
    • 網店經營
  • 關於我們
熱門關鍵詞
  • 藍牙耳機 推薦
  • 充電器 推薦
  • Macbook hub 推薦
  • 降噪耳機推薦
  • 藍牙耳機 2021
  • iPhone 充電器
  • 行動電源 2021
  • 降噪耳機 2021
  • 藍牙耳機 cp值
Henry
Henry (科技說大管家):超愛科技產品,掏錢買新產品來玩。希望將最酷炫的黑科技跟大家分享。折騰電商互聯網界多年。國外電商營運過eBay, Amazon, 淘寶等國外電商通路。台灣電商則正在運營官網、商店街、蝦皮商城、momo摩天商城、雅虎超級商城..等通路。媒體通路則運營過YouTube、FaceBook、微信公眾號、微博、百度貼吧、知道、知乎...等。希望能運用跨境中美台的人脈資源,內容運營與電商渠道能力資源對接,將內容能力最大化與在地化,協助進軍國際的台灣品牌
36 文章
16 評論
3K 获赞
  • 0
  • 0
  • Top